支教日记5十月上带我去找夜生活

带我去找夜生活

小蓝/支教日记

.4.12

“如果你还没有睡

如果我还不停追

如果清醒是种罪

你会不会怨怼将就的明天?

——《带我去找夜生活》”

P5/十月上带我去找夜生活

学校角落的三角梅▲

1#狂欢

孩子们带着繁重的作业终于回家了,张总也背着包去了大理,校园再一次变得冷冷清清、空空荡荡,整个学校又只剩下林老师、杨老师和我三个人,我们自然不能辜负这个九月的最后一天,三个人匆匆洗去了手上的粉笔灰准备开始我们的狂欢。九月的最后一天傍晚很美,就连月亮也早早挂上了晴空万里的白天,晕黄的晴空配上皎洁的月衬得南沙城比平日更多了一丝温柔与浪漫,学校篮球场边的三角梅也在这忙碌的九月背着我们偷偷开了起来,重新拥有了时间和心情的三个人终于在出校门时注意到了它的美,于是不懂礼帽地贴在三角梅旁一阵乱拍,我也终于没了为人师表的束缚,开始肆无忌惮地趴在地上拍球场、拍晚霞、拍白月,这些平平无奇的景色或许是因黄金假期的到来变得美好,害得我们连校门都还没有跨出半步就花了良久的时间。

秋日浪漫▲

无需顾忌第二天上课说不出话、不用去考虑下个星期的教学计划、不必再发愁让人头痛的学生,我们又回归了曾经学生时代逛逛吃吃的快乐生活。坐上南沙特有的敞篷公交车去吃饭,路上迎面吹来的晚风带来着阵阵凉意,引得人无比舒爽自在,假期的到来让整个小镇都变得懒散起来,人行道上少了平时火急火燎赶脚的路人,多了很多放学不愿回家还在外面到处乱逛的学生,这不禁让三位老师瞪大了眼睛仔细瞅着路上成双成对的少男少女,生怕错过自家的学生。一个多月的时间让我们对南沙的一切变得熟悉,第一次坐这新奇的交通工具还是杨老师和贺老师请我们去吃饭的时候,那时对这个奇特的交通工具内心充满了不安和对这陌生小镇的未知彷徨,如今再也没有新鲜的人或新奇的事让我们惊慌失措,即便面对司机师傅那蹩口烫嘴的普通话,我们也依然能从容地让他重复再三并从中挑拣重要的讯息,不懂方言的几个异乡人总归被这座小镇接纳,当然,我们日渐黝黑的皮肤应该是最好的证据。

元阳的小公交▲

继中秋吃了惊艳的阿三烧烤后,我们每天的午饭时光总是躲不开对阿三的想念,由于平常害怕吃得太辣而坏了嗓子,普普通通的干锅排骨也成了平日里的白月光,今天,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对于阿三烧烤的渴望!虽然不知道这家主打干锅的店为什么要叫阿三烧烤,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阿三决不是印度的阿三,他的手艺远比印度阿三好多了。

专业摄影师的日常▲

在南沙镇里,我认为阿三的干锅排骨绝对是一绝,香气扑鼻、辣味十足,吃起来极其过瘾,虽然三个人中只有我是吃辣的小垃圾,但尽管我已经被辣得满头大汗、嘴唇红肿,这勾魂的美味依然让我根本停不下手中的筷子;干锅里的土豆在炸过后变得十分焦脆入味,引得酷爱吃狼牙土豆的林老师在锅里不断搜寻土豆的踪迹,眼看着林老师要把土豆全给搜罗完了,我和杨老师也后知后觉的加入到寻宝的队列,结果好好的一顿饭瞬间变成了三个人在昏暗光线下的探宝之旅;吸饱了红油与汤汁的豆皮一入口就是满嘴留香、爽脆中带着微甜的藕片在牙齿间来回跳跃,这些配菜虽都是最平常、最廉价的食材,但却是彻底抢走了主菜排骨的风头,当吃厌了学校食堂的大锅饭后,这种久别重逢的精致口感让人无比满足,再配上一瓶冰啤酒,这无疑成了我九月生活最精彩的瞬间。

九月的曙光▲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顿干锅竟成了最后一次,这个我们眼里的宝藏餐馆还是在十月不争气地关了门,我们多少次在南沙试图寻找阿三的替代品,但最终不是因为不卫生就是因为不够味而以失败告终,就是后来回到上海,在这偌大的城市街头也依然找不到我心中那曾经的味道,没想到从那天起,这份快乐带着浓浓的遗憾永远地封存在了我的回忆里,或许那味道并不能是什么山珍海味,但那时放松愉悦的心境、物质缺乏燃起的渴望以及好不容易彻底解除的束缚都让阿三烧烤变得无法替代。

我怀念的▲

如果说光吃一顿饭就叫做狂欢,那太小瞧我们了,十一自然不能辜负可以恢复七天嗓子的假期,于是我们思虑再三买了一大杯奶茶冲去了KTV。以为终于有机会把麦占为己有的蓝老师到了KTV才发现,原来林老师、杨老师也都是麦霸,当三个麦霸凑在一起有多夸张呢,平常去KTV还会玩玩骰子、喝喝酒,但今天我们三个人只各自带了一瓶水、一杯奶茶,一分钟没停地从头到尾足足唱了5个小时歌,元阳的生活可能真的憋疯了三个人,到后来我已经不在乎唱得音准不准、旋律动不动听,只要能发出声音就要唱下去,我着实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曲库穷尽唱起《难忘今宵》、唱起每天早晨被学校支配的起床铃《早上好》,更没想到唱歌太过用力的我第二天醒来会两腮酸痛、嗓子完全失声,但是唱得真的好尽兴、好开心,九月的生活实在太压抑,唱歌就像一剂良药,在那一刻释放了我心中所有的不快。

《关于每天早晨六点的四分钟起床号》▲

当然,肆无忌惮的狂欢也是要有惨痛的代价的,第二天躺在床上的我像一具尸体一样一直躺到了下午五点才起床,耳朵一直到第三天中午还有嗡嗡不停的噪音,奇痛无比的嗓子得亏七天的小长假让我有机会恢复,这要是换作平常第二天要上课,那我只能和小兔崽子们大眼瞪小眼了。不过狂欢是值得的,人生海海,或许正是因为能遇到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疯狂,生活才不会变得那么苦涩吧,这个大学以来唯一没有出去玩的十一还好因为有这么一点值得分享的快乐与疯狂而变得格外让人怀念。

带我去找夜生活▲

2#陷阱

之所以十一没有出去,罪魁祸首主要还是我报了10月4号的精算考试,这个一年两次的精算考试从大二开始一直伴随着我度过整个大学,往年考前几天一般都将备考安排得十分紧凑,但今年却反倒是悠闲了很多,并不是因为全都学会了,恰恰相反,八九月两个月的匆忙让我直到九月底我才紧紧张张把要考的内容看过一遍,所以那个十一考前我几乎抱着自暴自弃去面对这场必然挂科的考试。CM2这门考试的内容实在太杂了,从微观经济学到资产定价、衍生品定价,再到破产理论,每一块内容对我而言都很吃力,光是看英文自学教材就足够痛苦了,再加上每天工作结束后的疲惫,与其说把九百多页的教材看了一遍,不如说是把书机械地翻了一遍,现在回头想想,其实可能一半内容都没有理解,而对于英国精算考试这种整张卷子只有9道左右大题、没有一道选择题的考试,这样的学习效率近乎为零。

杂乱无章的学习▲

虽然我很清楚每天晚上强迫自己看的两个小时书纯粹是一种浪费时间,因为只要一静下来满脑子就会是白天教学的场景,看书根本沉不进去,但我依然还是选择坐在一盏台灯前去浪费这两个小时以换取自己的心安,这种欺骗自己获得的问心无愧或许才是人生最可怕的骗局,真实的浪费时间远比虚假的努力要好,至少浪费时间终有一天会发现、会反省,而假装努力欺骗自己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满足、越来越心安,而对于最后的失败,也将会被一句尽了全力而掩盖所有的真相。这很可怕,这种感动了自己的心安是坠入深渊最温柔的陷阱,当时的我在准备这场考试的时候根本并没有察觉自己已经深深陷入其中,我只觉得自己是因为工作繁重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丝毫没有想过怎么解决这种无效学习,但好在考试的结果足够惨烈,考完试当场就感觉给了自己脸上重重一拳,这时我才如梦初醒。

线上考试▲

这场惨绝人寰的精算考试分为笔试和机考,由于疫情的原因都变成了线上考试,笔试是九道计算题,由于往年的真题考前我只做了一套,所以考试的时候无比煎熬,几乎是一半的题模棱两可、一半的题无从下笔,三个半小时的时间费了好大劲也只做了七道,第二天的Excel机考更是连题目都看得一头雾水,更别说搭建模型解决问题,两个小时的时间毛毛躁躁又是一半没有来得及做。考完试我就知道这次考试铁定挂了,因为无论笔试还是机考我做了的题都不超过60%。我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缓了好久,看着窗外晚霞过尽、天色渐暗,我内心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终究是把每天两个小时的时间浪费了,过去的两个月我将自己深深陷在了陷阱里,每天只是一味要求自己花足时间学习而获得内心的安慰和满足,却从来不敢去深究每天到底学了什么、不愿去面对自己有没有真正的用心。

窗外的疲惫▲

时隔一年,当我重返校园,我终于还是通过了CM2,弥补了这个大学最后的一个遗憾,然而这段经历始终压在我的心头,成了挥之不去的雾霭。我一直难以接受自己当时不遗余力地欺骗自己的事实,更难以接受的是,踏上这温柔的陷阱竟然如此容易以至于根本没有丝毫的察觉。人怎么会落到这番境地?我不断地问自己,却始终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人生漫漫,又会何时重新跌入这般境地?恐怕下一次就不是考34分这么简单的结果了,下一次必然是人生的坠落,我很害怕,但时至今日,我依然不能回答自己,是什么让我跌进这温柔的陷阱。

年10月5号

还记得头一次读到《17年考出精算师》的文章时我露出了轻蔑的笑,那时的自己在精算考试前在大学里过着宿舍图书馆两点一线的生活,根本不觉得这东西有多难,如今工作了才让我觉得那些精算师们的牛。九月开始教书,每当我上完所有的课、收拾完自己的小屋打开灯准备学习时,总会感慨邓女士的强大,小时候只是觉得她是一个永远晚上坐在我书桌旁陪着我的母亲,现在才发现她是一个能做完单位和家里的杂事还能埋头读书的大人。尽管我努力地效仿着和邓女士一样挤出时间去学习,却总也拿不出她学习的效率。开学前学完了精算cm2课程的前17章,但后面的4章足足用了9月的大部分时间才磨洋工般啃完。有时自己很急,但明知道要学习,可学着学着满脑子就变成了这一天上过的课、学生的表现以及批改的作业,这种困境在这个九月不断地击打着,起初是无奈,后来变得无力,国庆前的最后几天干脆变成了放弃。“当工作、家庭占据了一天大部分的时间,有没有去充电的习惯就理所应当地变成一个普通人一生的分水岭。”这句邓女士总放在嘴边的话,以前没有什么体会,只觉得是一句鸡汤,现在觉得这是一句真话了。今年的精算总归是要考完了,在今天两道大题没来得及做的前提下,明天的第二部分考试显得有些多余,今年的考试还是浪费了邓女士的资助,回想这个九月和无聊的十一我得到了什么,可能就是一句话吧。“总该学点什么,无论学什么,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3#蓝老师的厨艺杂记

仙豆糕首秀▲

蓝老师最近迷上了仙豆糕,这个从来没有吃过的小甜点在博主的视频里显得无比诱人,在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看了很多厨艺视频后,我的眼睛和我坚定地说它又学会了,因此趁着假期还剩最后几天,一早起来我就跑去了超市买了大大一袋面粉和一个南瓜,结果等回了宿舍刚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发现做仙豆糕用的是低筋面粉,看着大大一袋中筋面粉内心充满了无奈,我也是长这么大头一次知道面粉还分低、中、高筋,不同的面粉又有不同的效果,至于为什么仙豆糕要用低筋面粉我也不清楚,但我至少知道馒头是中筋面粉做的,所以为了不让我辛辛苦苦做的仙豆糕最后变成南瓜馅小馒头,出师不利的蓝大厨的头等大事成了将中筋面粉如何转换成低筋面粉。好在转换是可能的,根据百度的说法,只要把面粉放到锅里蒸八分钟就能轻而易举得到低筋面粉,因此我没有多想立马将面粉放到盘子里开蒸,但由于锅盖聚集的水汽,盘子里的面粉被滴下的水搞成了一团浆糊,我只得借了隔壁杨老师的保鲜膜重新来过,终于在千难万难下,总算把最重要的原材料搞定。

蓝大厨专门准备的擀面杖▲

万事开头难,但我从没有想过制作仙豆糕会这么难,果然人不能太闲,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要在风和日丽的假期给自己找这通麻烦。我自己也万万没想到,制作仙豆糕最简单的第一步“准备南瓜馅”就遇到了困难——洗净的南瓜去皮切块上锅蒸熟捣成泥,这听上去很简单,然而当我把切好的南瓜放入碗里、在锅里放入蒸屉加了水准备开蒸时,才发现南瓜切得太多盖不上锅盖,于是我开始了小碗换大碗——放不下,大碗换小碟——装不完,最后又换回小碗的迷幻操作,最终还是因为锅盖与锅身有很大缝隙,愣是蒸到糊锅了也没有把南瓜蒸软,气急败坏的蓝大厨索性把南瓜扔到了锅里煮了20分钟,结果又平白无故多了一步把南瓜滤干水分的操作,看着手下捣烂的南瓜像一滩稀泥着实让人哭笑不得,只得往南瓜里加了好多淀粉死马当活马医。这边的南瓜馅焦头烂额,那边的面皮也让人手足无措,蓝师傅一开始还是跟着教程规规矩矩地往碗里加同等比例的低筋面粉、玉米淀粉和鸡蛋,但最后发现黄油忘记买了,显然晚上九点半再去超市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凑合着用玉米油来和面,教程因为换了原材料顿时失去了参考意义,我只好凭感觉自己控制油和面的比例,毫无疑问,第一次下手油就倒多了,只好又加面,面又加得太多只好再加油,反反复复折腾了好久才得到一个和视频效果差不多的面团,然而此时已经用掉了将近半瓶的玉米油。

用了半瓶油的仙豆糕▲

万事具备,接下来就和我熟悉的包包子很像了,一切变得顺利起来,揪髻子、擀面皮、包南瓜馅、最后再塑形成方方正正的正方体,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当做好了所有仙豆糕准备放到锅里烙时,已是晚上11点,一天的时间全搭在了这个小东西身上,看着这个出现在我每天视频里的小点心终于在自己手中复现时,尽管很累但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喜悦,那一刹那似乎忘记了自己做仙豆糕时的艰难痛苦,突然感觉自己就是新进的云南厨王。但是一想到仙豆糕用了将近半瓶油、半瓶糖,手中做好的糖油炸弹也顿时不敢多吃了,只好打着分享的名义多分了几个给还没睡的张总和杨老师陪我一起发胖。当终于坐在窗边倒上一杯红酒、颇有仪式地品尝自己一天的战利品时,心里无比满足,南瓜馅甜甜的、外皮酥酥的,一口咬下去满嘴掉酥,除了有一点玉米油味以外,我做的与外面卖的仙豆糕简直是一模一样,边吃边在手中小心翼翼地不停摆弄着自己的杰作,既舍不得全部吃完又抵抗不住食物的诱惑,最终还是把一大盘仙豆糕吃了个干净。

这或许就是平凡的一天所能拥有的最真实的快乐吧,没有什么情绪的大起大落、没有精疲力竭的尽兴而归,只享受着时间在厨房一点点流逝的快乐以及最后味蕾上的满足,如果可以,真想做个搞艺术创作的世纪大厨。

蓝大厨的十一杰作▲

Loading

诗与远方

下期预告:

第一次月考会不会被冯校请喝茶?

蓝老师在小黑屋摆好的茶室又有什么作用?

遇见“三福”是蓝老师教书生涯里最头疼的幸福?

精彩继续,敬请期待!

往期回顾:

支教日记(4)九月下苦涩如歌

支教日记(3)九月上,共赴山海

支教日记(2)八月下,眺望远方

支教日记(1)未知彷徨的八月上

小蓝

小蓝林老师

胖幼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yuanzixunw.com/afhzz/253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