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霄腾
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专业主攻方向:消化道早癌、幽门螺杆菌及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
去年年底,单位同事曾希望我做一期关于“食用油”的科普内容。虽然当时满口答应,但后来发现相关内容的实际整理制作并不容易,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和学术名词。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前期2个月的查找资料、翻阅指南以及推敲斟酌,这一期有关“食用油”的漫谈消化终于还是新鲜出炉啦。
食用油在满足我们口腹之欲的同时,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尤其是糖类、脂肪代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当你来到超市食用油专柜,面对琳琅满目的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亚麻籽油等等,你是否会感到无从下手?到底食用油该如何挑选,是不是价格越贵的油越健康?
本期漫谈消化,我们就针对“食用油”,一探究竟。
一、食用油的主要成分
在评价一款食用油的“好坏”之前,我们得先了解食用油的成分构成。总的来说,食用油中主要包含脂肪酸和其他各类微量营养元素。脂肪酸是构成甘油三酯、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脂肪酸碳链中有无双键,将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SF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而又根据碳链中含有不饱和键的数量可以把不饱和脂肪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此外,根据分子结构的不同,不饱和脂肪酸又可以分成Omega-3家族、Omega-6家族和Omega-9家族,其中Omega-3和Omega-6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9属于单不饱和脂肪酸。
是不是有点晕了?没关系,我们概括下。
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大多数来自于牛油、猪油、羊油等动物油,口感出众,但如果摄入过多就会导致人体肥胖,对心脑血管造成危害。
单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即Omega-9家族,以油酸为主要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这一类脂肪酸是可以人体合成的。代表食用油:橄榄油、茶油、菜籽油。
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即Omega-3和Omega-6家族,大多都是人体无法合成的,属于必需脂肪酸。
其中Omega-3家族包含诸如a-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明星成员,在体内参与磷的合成与代谢,是构成大脑和细胞膜的重要物质,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大脑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代表食用油:深海鱼油。
Omega-6家族中有亚油酸以及花生四烯酸,同样对人体的脂代谢、心脑血管健康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代表食用油:大豆油、花生油。
所以,对于食用油的选择,从人体健康角度出发,更适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植物油
二、关于Omega-3和Omega-6
可是,植物油种类那么多,其中自然也有个高低长短。那么区分依据是什么呢?
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前文说到的Omega-6和Omega-3的比例。
过去几十年间,学界关于Omega-3和Omega-6与人体健康相关性的研究不胜枚举,也因此形成了目前较为主流的研究结论:适量增加Omega-3的摄入对健康有积极作用,相反,摄入过量Omega-6对健康不利。
鉴于Omega-3和Omega-6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存在相互竞争关系,而我们从饮食里获得的Omega-6又远远多于Omega-3,因此,补充Omega-3,降低Omega-6/Omega-3比例成了一种健康饮食主张。
这一观点,也确实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
结合上图,为何深海鱼油、亚麻籽油如此受追捧的原因,似乎我们找到了答案。但受人追捧通常意味着价格昂贵,难道我们能选择的只能是“深海鱼油”,其他植物油都要被打入冷宫吗?
当然不是!漫谈消化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全面的信息检索,将思辨精神贯穿其中。
首先,我查阅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版),相较于WHO,这一份显然更接地气。其中,并没有提到Omega-6/Omega-3比例这个概念,只是提到了“推荐膳食饱和脂肪酸适宜摄入量为13~59岁人群10%,60岁以上老年人在6~8%”,言下之意,只是建议你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至于Omega-6和Omega-3,各位不用那么在意啦。
其次,研究的结论其实也并没有那么一致。年7月一篇发表于国际循证医学顶尖期刊《CochraneLibrary》的系统性综述得出结论,大量服用Omega-3补充剂并不会降低心脏疾病、中风和相关死亡的概率。作者认为,人类饮食结构非常复杂,特定营养成分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