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敏看秋收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今年秋天,关中平原的大部分地方,由于长时间的持续降雨,导致河水暴涨,道路被毁,桥梁坍塌,甚至溃坝滑坡,房倒屋塌,各地不同程度出现灾情。特别是地势低洼地带,已经成熟的庄稼被淹,给群众造成严重损失。受灾严重的地方,北方的黄土高坡竟然变成了江南水乡。

周六,终于见到了久违的阳光,直射的阳光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刺眼。气温也有所回升,趁着难得的好好天气,我一个人朝着渭河岸边去溜达,主要目的是想看看渭河岸边群众灾后的秋收情况。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过一些水灾的照片,所以天一晴,就有去看看的冲动。

出了华州城区,沿老西潼公路往东,一路上都能看到,许多农家门口已经规整好了收获回来的玉米棒子(当地人称之为苞谷棒子),他们用铁丝网盘成桶装的圆柱体,直立在屋檐下或者院子两侧,里面可以存放大量的苞谷棒子。这样的存放方式,不但能杜绝苞谷棒子霉烂,节约地方,代价还不高。在华州东罗村,正好有父子两个将剥掉外皮的苞谷棒子往铁丝网里装,他们分工协作,配合默契。

黄色是秋天的代表色,黄灿灿的苞谷棒子存放在家门口,成了农村一大景观。在我的记忆里,秋天掰回来的苞谷棒子,人们常常会赶时间剥皮晾晒,否则就会霉烂。一家人坐在一起,甚至晚上加班剥皮。苞谷棒子上只留下几根包皮,其他的全部去掉。然后把那些苞谷棒子尾部留下的苞谷皮,一个压着一个拧在一起,苞谷棒子就被联成一大串子了。然后再费神把这个份量很重的大串子抬起来,搭在墙头上,就算完工了。等到冬天再陆续取下来,剥下苞谷粒,出售或者食用。或者是把苞谷棒子上带着的尾巴缠绕在从树上或者人工搭起的架子上垂下来的粗钢丝上,一层一层的转着一个压着一个,最后就成了一个竖着的粗壮的苞谷串子了。当然,现在他们这种存放苞谷棒子的方式比以前更加简单,而且科学实用。

我过了罗纹街道,沿罗纹河西堤往北走,河堤上就能看到时不时有群众在晾晒抢收回来的苞谷棒子。这些苞谷棒子颜色黄亮,籽粒饱满,看样子是前几天趁天气不错抢收回来的。往北行近一公里就是华州区的尤里村了,村口有人在趟水掰苞谷。村子旁边有一大片杨树林,老碗粗的杨树四周都是很深的积水。生产路北边是大片大片的苞谷,都在水中泡着。有人趟着水在地里掰苞谷,然后,一笼一笼的提出地头,再装入停在大路上的三轮车上。他们知道,这样的好天气可能只会持续几天,据天气预报,随后又是长时间大范围的降雨。

沿罗纹河西堤一直往北,翻过渭河大坝,满眼都是水汪汪的一片。坝北的成万亩庄稼和土地几乎全部泡在水里。延伸到大坝北边去的生产路也是时隐时现,许多老百姓只能是站在田间地头望洋兴叹了。

沿渭河大坝西行,有个滨坝渡口。这个渡口是华州通往大荔的捷径,也是一个古老的渡口,夕阳西下或者旭日东升,这里都会出现难得的好景致,这里不但是渡口,也是一个不错的景点。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季,这里的景致都会吸引不少人前来游玩欣赏。特别是道路旁边的迎风飘扬的柳枝,浩浩荡荡流淌的渭水,河水里红彤彤的太阳的倒影,游荡在河面上的渡船,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是,今天这里却是另外一个情形,由大坝通往渡口的道路,多处被洪水冲断,路两旁的柳树根部缠绕着大量的柴草,可见当时水势是多么巨大。被大水冲倒的柳树平躺在地上,巨大的树根张牙舞爪的伸展着根须,很是夸张,给人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那地面上的玉米杆像是被梳理过一样朝着一个方向平躺在泥地里。我发现有的地方玉米杆直挺挺站立在水中,有的则是平躺在泥水里,有的地方水深,根本就看不到庄稼。好像看出我的疑惑,旁边查看水情的大伯告诉我,当时水头经过的地方,常常是河堤被冲毁,大树被冲倒,庄稼被冲得贴在地上,而其他地方的庄稼则会直挺挺站立在水里面。

渡口的船当然停运了,渭河水势依然很大,河水混浊不堪,缓缓向东流动。河面比以往更加宽阔,河水直接涌在大坝内侧,平时下河去的那些台阶都被淹在水里了。玉米地里也时不时的能传来掰苞谷的声音。

提起这次长时间的降水,老百姓也是感慨多多,但又无能为力。当几个正在歇息的大妈听我说再过两三天又要下连阴雨的时候,神情紧张起来,顾不得休息,又都急忙起身急匆匆的去干活了。看着她们的身影,我也是无限感慨,老百姓真可怜呀,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谁也无能为力。

当然,还有更勤快的人。在滨坝另外一条通往坝北田地里的道路上,我遇到了几个准备趟水过去播种小麦的大爷大妈。他们说,坝北河滩地有高有低,地势较高的地方他们已经把苞谷抢收回来了,现在就是去播种小麦。我想,这也许是被淹的河滩地最早的小麦播种者了。

我也是农民,但是面对这样的水患灾情,即使能把玉米抢收回来了,也想不来怎么去播种小麦。其中一个很健谈的大爷针对我的疑虑,如数家珍般的告诉我,凭他们的经验,针对被淹的情况,有许多办法可以选择,老百姓会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尽量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我也不得不佩服伟人说过的话,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老百姓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说,面对当前的灾情,尽量把成熟的苞谷抢收回来,否则就会烂在地里。能播种的话,想尽千方百计把冬小麦播种进去,如果实在不行,那就只有等到明年清明前后,播种一料稙(zhi)苞谷了。有的地方老百姓已经开沟排水,如果能及时退水,地势较高的地块,播种小麦还来得及。老百姓总结了三种方法。可以使用“灒泥法”播种。就是把小麦种子直接撒在稀泥地里,再不用其他操作,只等麦子发芽了。如果退水良好,地块已经凝结,可以动用机械或者耕牛,使用“犁耧法”。就是人工或者耕牛,先用拉耙把土地划出小沟槽,然后撒播小麦种子,再用扫帚轻轻扫动,使浮土覆盖麦籽。如果退水较早,土地已经干裂成一块一块的,那就直接往土地上撒麦种籽,然后用扫帚把麦籽扫进土壤开裂的裂缝里,就可以了。这样播种的小麦,都是出苗按照土壤裂纹出苗,出苗好,利于后期生长。这几种方法是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很是实用,只是播种量要比平时大许多。

水灾过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但是,受灾群众却很乐观,他们知道怎么去面对,去化解,去克服。去补救。这也是我这次出行最大的收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yuanzixunw.com/afhzz/359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