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北宽坪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年,解放军中原突围后,曾转战此地,建立豫鄂陕根据地,以及商洛县委县政府。转眼近80年过去了,人们在当年的县委县政府旧址附近建立了纪念馆,成为一处红色旅游景点。
这个景区已建成了多年,几年前曾进去参观过一次,这次属于故地重游。
纪念馆建立在一处山坡上,坡下一块巨石上有原国家领导的题词。沿着小路往上爬,路边是浓密的竹林,苍翠欲滴。
因为疫情的原因,纪念馆大门紧闭,并没有开放,只能在附近转转。
在纪念馆前是一个青砖铺成的小广场,广场角落里摆放着一些老式农具,包括两架风车、一台石磨、一台石碾。
风车是过去农村用来扬麦子的。麦子脱粒后,里面有很多麦糠,需要用风车来去除。
风车在使用时,一个人转着把手,另一个人用簸箕将麦子倒进风车里。在风力的作用下,麦糠就被吹了出去,麦子则从风车底下漏出去,掉入竹筐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风车在农村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工具。但是自从有了风力更强的电风扇之后,风车渐渐被淘汰了。毕竟风车比较占地方,使用起来也比较麻烦。
而石磨比风车更古老,小时候在外婆家见过。那时候,拉磨的总是牛,有时没有牛,则由两个人来推磨。
那时候已经有了钢磨,石磨偶尔用来磨碎玉米。石磨使用时需要三个人,除了两个人推磨外,还要一个人负责将磨盘里磨了一半的玉米粒扫到簸箕里,再次倒到磨眼里。就这样来回循环,直到所有玉米粒都被磨碎。
石碾的使用方法和石磨差不多,但用途似乎更广,小时候,邻村有个石碾,我曾不止一次跟着母亲去推碾子。碾子曾帮母亲粉碎过辣椒;碾过酸枣仁;不过,在我印象中,碾得最多的还是小米。
在上中学后,就再没用过石碾,石磨更是再没见过,风车倒是在宝鸡的灵山景区见过一次。
虽然这些农具过去被我们的祖先们使用了上千年,但在现代不可避免地被人们淘汰,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只是作为古董供人参观。
离广场仅五十米的山坳里有一眼泉水,称为“红军泉,”据说当年李先念、徐海东等革命前辈们都曾饮用过这口泉的水。如今这口泉经过八十年人世沧桑,已不再被作为水源使用,但看到它,仍不由得回想起过去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
沿着小路再往上走,可以看到一个院落,里面是两座土坯房,已破烂不堪,像是好久没人住了,从屋后的一块石牌可以看出,这里就是当年商洛县委、县政府旧址。
看到眼前破烂的房子,也不难想象革命年代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
此次唯一的不足在于没能进入纪念馆,参观更多的历史文物,只能等下次有机会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