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否传染 http://pf.39.net/bdfyy/zqbdf/141107/4512728.html中国油脂科普食用油选购、储藏、使用食用油安全、营养、健康
3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理论的提出
理论是基于我国食用油过度加工现象突出,以及食用油过度加工存在的弊端,精准适度加工新理论被适时提出。新理论的要点是:油脂伴随物具有独立于脂肪酸之外的重要健康功效;每种伴随物遵循各自机制在加工过程中迁移变化;精准适度加工以最大程度保留营养、减少风险为目标,依据伴随物的变迁规律对加工过程进行精确设计和精准控制。图片来源网络
早在21世纪初,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教授级高工就多次发表文章和讲话,提醒油脂行业警惕过度加工、过度消费的倾向,倡导“安全营养”理念,将食用油的加工精度界定在适当范围内,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更优、安全性更好的健康食用油产品。几乎与此同时,我国油脂科研人员开始了油脂加工新理论的探索和技术研究。如开展了“脱色过程对油脂性能的影响”“精炼对大豆油品质的影响”“新型制油溶剂的筛选”等研究工作,提出了吸附脱色的适度孔径理论,发明了食用油专用脱色凹凸棒土新材料并实现其绿色制造,目前该专用材料的市场占有率已达1/2以上,超过传统脱色材料,大规模用于“金龙鱼”、“福临门”等著名油品加工,显著提高油脂得率、品质和安全性;筛选出的新型环保溶剂甲基戊烷在全国20多家制油企业的大豆、油菜籽、油茶籽、微藻等多种油料制油工艺中获得应用,有力地提升了油脂制造过程的节能减排与提质增效水平。年,《中国油脂》第2期发表了题为“直面油脂营养认识误区,大力发展‘健康’食用油”的文章,首次全面剖析了食用油过度加工的弊端,率先提出了评价“好油”的三个原则———脂肪酸组成相对合理、有益油脂伴随物丰富多样、极少或不含风险因子,提出了长期摄入过度加工的食用油是造成目前慢性病高发主要原因之一。年,《粮食与油脂》第7期刊出“食用油产品开发与质量标准制修订绉议”一文,从油品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的关系出发,对新理论视角下重大产品的开发、质量评价与标准体系建设等内容提出了建议。年,《中国粮油学报》第9期刊出“食用油中脂肪伴随物的营养与功能”一文,系统阐发“油脂伴随物”概念,深入揭示油脂伴随物与健康的关系,指出如能长期摄入有益油脂伴随物丰富、营养全面的食用油,对健康的危险性会大大降低。通过对新理论的科学内涵、技术要素、实施路径和标准体系的进一步论证和顶层设计,至“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已初步建立起了以“优选原料、精准识别、精细制油、精炼适度”为核心的健康油脂制造新模式。年,在每5年召开一次的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成果被列为行业四大创新之一,并被工信部、国家粮食局作为促进粮油加工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写入《粮食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全国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科技兴粮工程、粮安工程等。与此同时,全国粮标委油料及油脂技术工作组启动了植物油适度加工技术规程制订工作,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的适度加工技术规程进行制订。“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我国油脂行业产学研各方通力合作,针对食用油加工新理论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工作和成果主要反映在由王兴国、金青哲两位教授所著并于年出版的《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该专著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应用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形成了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的一体化,为我国新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所开发的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4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理论的实践进程
4.1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聚焦于精准适度加工的研究和示范为突破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相关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科技难题,年,江南大学、鲁花集团等21家单位发起成立了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科技部批准为试点联盟。在联盟的积极策划下,国家科技部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启动了多个聚焦于油脂精准适度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围绕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主要以大豆、油菜籽、花生等大宗油料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精准适度加工理念的新方法建立、新技术突破、新装备保障和新产品创制的科技创新链条及技术规范建设;基于不同油料特性,创新研发与集成配套从原料精选、预处理、制油、精炼到包装、储存乃至增值产品绿色制造的一系列精准化、稳态化新工艺和新装备,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油脂与副产品,构建适合油料各自特性的精准适度加工新模式,实现其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带动传统油料加工业的升级改造,显著提升我国油脂加工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竞争力。4.2克服过度加工弊端,实现大宗食用植物油加工技术与产品升级换代得益于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我国大宗食用油加工技术与产品升级换代成效已经初步显现。我国年产大豆油万t,约占食用油总量的1/2,改变大豆油过度加工现状意义重大。为此,油脂科研人员深入研究了非水化磷脂和回色回味的酶促机制,揭示了大豆油氧化和异构化规律及其与伴随物的关系,开发出内源酶钝化、预-复脱色、短时低温脱臭等7项关键技术,构建起由13项发明专利和2项行业标准为支撑的大豆油加工新模式,实现营养素高保留和风险物质有效控制,大豆油中生育酚、植物甾醇保留率大于90%,反式脂肪酸、3-氯丙醇酯含量下降80%-90%,色泽和风味稳定。通过对日处理t大豆生产线的运行数据测算,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的精炼率提高1.5%以上,吨溶耗降低7.7%,吨汽耗降低14%,吨电耗降低5%,脱色剂减少38%,软水消耗降低73%,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新工艺在中粮集团、益海嘉里、山东渤海、九三粮油、香驰控股等20余家大型企业59条生产线上应用,年处理大豆约万t,占全国大豆总加工量的1/3,实现了技术和产品升级,大豆油过度加工态势被初步扭转。成果于年获得中国粮油学会设奖10多年以来的首个加工类特等奖。一级菜籽油普遍采用高温预榨—浸出—化学精炼工艺,而传统小作坊一般采用高温炒籽热榨工艺生产风味菜籽油。而基于油菜籽营养品质与加工特性,创建的7D产地绿色加工、微波调质生香、美拉德反应二次生香等精准适度加工技术,开发出了安全营养、香味独特浓郁、色泽纯正的高品质菜籽油,与传统油品形成了差异化,目前其产量已占全国菜籽油近30%市场份额,成为菜籽油主导产品之一。反式脂肪酸是食用油精炼过程中形成的典型风险因子,通过全行业重点技术攻关和设备升级,用软塔、组合塔代替板塔,同时广泛使用酶法脱胶、干法脱酸、两次脱色等新工艺,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大宗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由2%-5%降至约1%。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表明,目前我国人群反式脂肪酸的暴露风险远低于发达国家,暂无干预必要。4.3研制新型机械装置,提升智能化水平装备是油脂加工业发展的基础,工艺与装备相辅相成。我国油脂加工关键装备技术长期被欧美垄断。为实施精准适度加工,我国自主设计制造了一批相匹配的国产大型装备,并成套化、自动化进而向智能化发展。原料精选是精准适度加工的恰当起点。我国研究制造的大豆原料精选系统,攻克了提高采样数据准确性、完善软件编写算法、尽量多预测不同残次品特征,以及匹配系统运行速度与大豆下滑速度等难题,达到了更好的检定效果,使坏豆和杂豆从大豆中高效剔除。浸出器是油脂加工业的核心设备。年,我国自主设计并制造出与适度加工相配套的第五代E型浸出器,采用双驱动轴、双马达设计,设备自重降低,允许更高载荷,克服了环形、履带式浸出器的驱动轴、驱动主链轮尺寸过大、不便安装维护和拖链刮板型浸出器刮板链条不易张紧的缺点。根据精准适度加工理念设计制造的浸出器、DTDC(蒸脱机)已在油厂广泛运行。智能化是油脂装备的发展方向。我国研制的油菜籽低温压榨智能装备和新型微波调质设备,集压力温度控制系统、油渣自动清理和回榨机构一体化,设备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压榨温度不超过60℃,压榨饼残油小于8%;基于分布式系统控制原理开发出了单元控制模块,建立了高品质菜籽油产地加工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利用联用数字远传、无线传输和互联网云技术,建立了关键设备在线控制与APP远程监控耦合的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全方位全程监控。4.4部分成果已被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和公共营养政策近年来,随着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人们评价食用油优劣的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不再拘泥于其感官指标,而是更加